科苑新创
清华大学:揭示空泡—颗粒相互作用新机理
日前,清华大学热能系2015级博士生吴晟基,在导师刘树红教授、左志钢助理研究员的指导下,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霍华德·斯通教授合作,首次系统研究了空泡—颗粒的相互作用,发现了颗粒高速喷射现象,并揭示了空泡—颗粒相互作用的流体动力学机理。
据了解,吴晟基搭建了激光诱发单空泡与自由沉降单颗粒相互作用机理实验台,并在此基础上首次系统分析了自由沉降颗粒与空泡的相互作用。实验中,该研究团队观测分析了空泡—颗粒相互作用下的气、液、固三相接触现象,并捕捉到空泡诱发颗粒(颗粒粒径100微米—500微米)速度高达60m/s喷射现象。经分析,此高速喷射的颗粒足以对常见的钢制材料造成严重破坏,可能成为含沙水空蚀破坏加剧的潜在机理。该研究成果对理解空泡—颗粒相互作用的物理本质,解释水力机械含沙水条件下空蚀破坏急剧恶化的微观机理具有重要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证实液态水也能产生太赫兹波
日前,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希成带领团队利用飞秒激光脉冲首次证明,液态水也能产生太赫兹波。
据了解,该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利用自由流动的一层超薄水膜(不到200微米厚),成功让液态水产生太赫兹波,从而将液态物质囊括进太赫兹光源的队伍。研究团队向水膜内聚焦飞秒激光脉冲,将水分子离子化,产生自由电子,最终放射出太赫兹波。
此外,在研究中该团队还发现,与之前发现的空气等离子体等其他太赫兹光源相比,来自液态水的太赫兹波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性。如对空气等离子体来说,激光脉冲持续时间越短,产生的太赫兹波越多,而液态水恰恰相反,激光脉冲持续时间越长,液态水产生的太赫兹波越多。另外,液态水产生的太赫兹波的强度与激光束的偏振有关,而激光束偏振几乎不会对空气等离子体产生的太赫兹波强度产生任何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成功实验世界首个海水量子通信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金贤敏团队完成首个海水量子通信实验,发现光子极化量子态和量子纠缠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实验验证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来建立水下及空海一体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据悉,该团队选择光子的极化作为信息编码的载体,并通过模拟证明,在非常大的损耗和散射下,极化编码的光子只会丢失,而不会发生量子比特翻转。简而言之,即使经历了海水巨大的信道损耗,只要有少量单光子存活,仍可被用于建立安全密钥。
就目前结果显示,水下量子通信可达数百米,虽然信道较短,但能对水下百米量级的潜艇和传感网络节点等进行保密通信,即使是从水下几米深的地方对卫星和飞行器进行保密通信,也比之前认为海水是“禁区”更进了一步,因此,能在军事等领域“大显身手”。
中山大学:为抗癌病毒绑上“烈性炸药包”
近日,中山大学颜光美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在溶瘤病毒M1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发现一种小分子化合物,能帮助抗癌病毒更有效地杀死肝癌细胞,其效果就好像给制导导弹绑上了“烈性炸药包”,这为治疗肝癌带来新希望。
据了解,为提升M1病毒的抗肿瘤效果,该团队在筛选数百种临床抗肿瘤小分子化学药物后,发现一类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通路(ERAD)的小分子化合物能将M1病毒的抗肿瘤活性增强3600倍,而且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团队将这种增效方式称为“精准增效”。此外,团队还联合应用低剂量的M1病毒和这一增效剂,发现能将患人类肝癌的小鼠生存期延长一倍以上。在接近人类的食蟹猴身上,M1和增效剂的联合应用也表现安全。
这些结果显示,将该方案应用于治疗我国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且缺乏有效药物的肝癌上具有巨大潜力。(马海君 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